当前位置:
  1. 首页 »
  2. 佛学常识 »
  3. 正文

“机锋”、“有情”这些俗语在佛教中是啥意思?带您一次厘清

零分 2,920

在寺院里,我们常常听到,“某某禅师言语句句机锋”,“愿诸有情永具安乐及安乐因”等话语,其中的一些名词,例如“机锋”、“有情”都只是大概懂其意思,不能完全分明。

今天,为大家整理10个常用俗语的佛教释义,我们共同了解。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闫秀勇

1、机锋

本义是弓上的机牙和箭锋。禅宗用以比喻敏捷而深刻的思辩和语句。如宋·苏轼《金山妙高台》诗云:“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禅家多用机锋之言验证对方的悟道程度。

机锋通常表现在对答之中,称为“机锋对敌”。如明·徐渭《翠乡梦》第二出:“俺禅家自有个哑谜相参、机锋对敌的妙法。”

机锋有如下的特点:一是快捷如箭,不容犹豫思索。如“一宿觉”条中慧能与玄觉对答如流,妙语贯珠。一是如箭行无迹,要旁敲侧击,不许一语道破。禅家多用俗语诗句,少引经文,便是此意。一是利如箭锋,直如箭行。如风吹幡动,一僧说是“风动”,一僧说是“幡动”,慧能却说“仁者心动”,直指人心,如石破天惊。一是对机,如箭与弓上的机牙相对,一发中的。慧能所传“三十六对法”便属这一类。

2、有情

有情为梵语Sattva的意译。旧译作众生,即生存者的意思。《唯识述记》中说:“梵言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

关于“有情”与“众生”两语的关系,说法不一,或谓有情指人类、诸生物。依此则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为非情、无情。而众生则包括有情及非情二者。然另一说法则认为“有情”即是“众生”的异名,皆包括有情的生物和无情的草木山川等。后常指有感情;有交情。

3、毕竟

毕竟表示终归、到底、究竟等意义,表示追根究底,最终所得的结果或最后所达到的状态。“毕”是终止、结束的意思,“竟”是完毕、终于的意思。

佛典中常见“毕竟”一词,如:“毕竟空”,谓诸法究竟不可得,一切有为法、无为法终归于空。“毕竟依”,谓佛为众生究竟依处。“毕竟无”,谓龟毛兔角之类毕竟是无。“毕竟智”,谓如实证知一切法总相、别相之智。如此等等。后亦常见于诗文。唐代白居易《题王侍御池亭碑诗》:“毕竟林塘谁是主?主人来少客来多。”

4、如法

即契合事理。指随顺佛所说的教法而不违背。如《无量寿经》卷下:“应当信顺如法修行。”又《维摩诘经·方便品》:“夫说法者当如法说。”在密教的修法中,不少冠有“如法”一语。

例如:如法爱染法,如法佛眼法,如法北斗法。后一般常指按法律或方法办理,如如法炮制;或守法,守规矩,如唐·白居易《归田》诗之一:“不如归山下,如法种春田。”

5、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即我闻如是,犹言我听得这样说。通常表示自已听到的传闻。如清·纪昀著《阅微草堂笔记》,内有《如是我闻》篇目,所载皆其耳闻的传说、故事。

“如是我闻”出于佛涅槃前。当时,以多闻第一著称的阿难问佛:“一切经首置何字?”佛回答:“一切经首置“如是我闻'等言。”(见《大智度论》卷二、《佛地经论》卷一等)相传佛涅槃后,长老迦叶在王舍城外举行了第一次结集佛经的活动。阿难诵集经藏。他刚念出“如是我闻……”,满座大众仿佛听到佛亲临说法,感动流泪。我们今天见到的汉译佛经,一般在开头都有“如是我闻”(少数作“闻如是”)四字,意谓我阿难当时亲自听到佛这样说。“如是我闻”表示经中的内容是佛金口所宣,真实可信。

6、自觉

佛典中依觉的范围和程度的差别而立“三觉”。佛具“三觉”:一、自觉,二、觉他,三、觉行圆满。佛,梵语具云佛陀,此云觉者,即具备以上三觉:对迷者而得名。

“自觉”异凡夫:凡夫迷沉,全不自觉;佛则朗然大觉。“觉他”异二乘:二乘自求出世,无兼利心,不能觉他;佛则大悲普度。“觉满”异菩萨:菩萨无明未尽,法性未圆,佛乃道穷妙觉。佛又称“智者”,智即觉义。今以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为“自觉”。

7、庄严

塑造佛像,为之贴金,使其形象端庄肃穆,称为庄严。亦指佛菩萨像的光彩,如说“法相庄严”。用善、美之物(如七宝等)装饰国土,也称庄严。如《阿弥陀经》:“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此外,用福慧等善行净化身心,亦谓之庄严。如《大集经》卷一说四种庄严,即戒庄严、三味庄严、智慧庄严和陀罗尼庄严。后用庄严形容自然界宏伟精妙,或形容建筑物的端正肃穆,亦用庄严形容人的神态、仪表或语言等庄重而又严肃。

8、念珠

念珠是佛教的法器,又叫做“数珠”,一般用香木制作,也有用玉石、玛瑙、菩提子等制作的。用绳索把小圆珠贯穿成串,随身携带,以便念佛、诵咒时计数,调伏身心。一串念珠的数目,以一百零八颗为常见,其象征意义是破“百八烦恼”,证“百八三味”。也有多至一千零八十颗或少至十四颗的。

此外,在印度古代,贯串三十颗黑白相间的珠子,用来计算日期。这可能是念珠的来源。在小说中引用如:鲁迅《彷徨·离婚》:“两个老女人也低声哼起佛号来,她们撷着念珠,又都看爱姑,而且互视,努嘴,点头。”

9、狮子吼

佛被称为“人中师子”(佛经上的“狮”字多写作“师”字)。“狮子吼”见于释迦牟尼佛初诞生时:“太子(指佛出家前为悉达多太子)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师子吼,云:“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

关于“狮子吼”的寓意。可见《普曜经·论降神品》:“譬如师子吼,诸小虫怖惧,畅佛师子吼,降伏外异学。”佛菩萨演说决定之理,降伏一切外道异说:故称狮子吼。

此外,高僧说法,有时也被誉为狮子吼。如唐·刘禹锡《送鸿举游江南》诗:“与师相见便谈空,想得高斋师子吼。”

俗语中则每称悍妻恶骂为“河东狮吼”,如《官场现形记》第三九回:“无奈瞿老爷一来怕有玷官箴,二来怕河东狮吼,足足坐了一夜。”

10、放下

语出《五灯会元》卷一:“佛召仙人,梵志应诺。佛曰:‘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曰:‘我今两手空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

佛教指离弃一切杂念、妄执,达到解脱自在、了无牵挂的境界,称放下。 后亦常指把握着、提着或负载着的物件从高处放到低处。

本文内容选自《俗语佛缘》

来源:凤凰网

庄严现场!界诠法师主法传印长老入龛仪式

2023年3月10日(农历癸卯二月十九)23时16分,江西庐山东林寺法主和尚传印长老安详念佛往生。自是时起,庐山东林寺阖寺大众轮班连续念佛至13日凌晨,长老众弟子为长老擦身换衣,长老一如舍报时手持念珠状,全身柔软。▲3月13日早上近6时,俶行轩内最后一班念佛僧众▲擦身安座后的俶行轩长老寮内,大安和尚一直守在长老身边念佛3月13日7时30分,由太姥山平兴寺住持界诠法师主法,长老入龛仪式在东林寺净土苑俶行轩庄严举行。▲俶行轩内入龛仪式如理如仪进行▲界诠法师主法▲洒净▲拈香▲长老弟子代表上香▲界诠法师拄杖说法洒净及持诵经咒毕,界诠法师庄严说法,云:传法三界尘,印证一心因。今朝念佛满,道成莲花身。恭维
佛学资讯 2,912

泪目:庐山东林寺阖寺大众追思传印长老现场

2023年3月10日(癸卯年二月十九日)23时16分,当代莲宗导师、庐山东林寺法主和尚传印长老在东林寺净土苑俶行轩安详念佛往生,享年97岁,僧腊70年,戒腊68夏。▲俶行轩卧榻内传印长老安详往生传印长老毕其一生弘宗演教,传戒宣律,化导迷萌,其于四众弟子之法乳育养之恩,实深重难报。为尽法眷孝思之情,长老含笑往生后,净土苑俶行轩、比丘念佛堂,以及祖庭青莲念佛堂,同时设置追思灵堂。净土苑暨祖庭缁白二众,昼夜轮班在各灵堂称念佛号不间断,以表达对长老深切的缅怀与感念之情,并祈愿长老早日乘愿再来,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同往西方,入不退地。▲夜晚俶行轩内称念佛号▲ 轮班▲俶行轩内称念佛号▲ 净土苑比
佛学资讯 2,011

恭迎观音菩萨圣诞|一文带你走近观音、了解观音

2023年3月10日,农历二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圣诞日。值此殊胜之日,让我们通过温金玉教授一文,更加深入地走近观音、了解观音。观世音菩萨(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文/温金玉“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信徒最崇奉,且拥有信徒最多、影响最大的菩萨。正如佛教从印度形态转向中国形态,观音菩萨也逐渐成为中国的慈悲女神,这个过程是研究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最好的个案。观音信仰的根本意义是什么观音在中国性别转变是一个大的研究课题,涉及观音与女性的问题。那么,观音信仰女性化,所要向社会信众传达的宗旨究竟是什么?那就是爱的信仰,从悲心中爆发出的爱。这样的信仰也许不是以知识
佛学资讯 2,051

观音菩萨为何与“十九”有缘?原来如此!

《心经》的主人公“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以大般若,洞彻世间“五蕴皆空”的真实相,而达到“观自在”境界,所以能救苦救难。那你知道菩萨的“自在”是怎样的境界吗?观世音菩萨的三个重要日子又为何都在十九日?农历二月十九日,恭迎观音菩萨圣诞日,让我们共同亲近观音,了解观音,体验自在。浙江普陀山大乘禅院水月观音(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李保华)观世音名号的由来记载观世音菩萨最早的经典之一是《悲华经》,其卷三云:“尔时,宝藏佛寻为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善男子,汝行菩萨道时,已
佛学常识 2,047

佛陀涅槃日|今天值得纪念的不是佛陀离世,而是给我们的启示

拘尸那罗涅槃寺佛陀涅槃像(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重影)文/佛慧法师佛陀在农历四月初八来到娑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震惊天龙八部,可是在二月十五,佛陀即将离开,却是一切都显得那么寂然。当我们的一生走到尽头,回望此生,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会不会有遗憾,会不会有后悔呢?当垂暮的佛陀,远望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是否也想过自己传奇的一生?从出生时的殊胜沐浴,到出家时的决绝,后来夜观启明星,悟得娑婆真相,这无尽的磨炼,都不曾改变过佛陀的意志。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灭而去。就在佛陀即将示现圆寂前,舍利弗尊者与大目犍连尊者不忍面对,得到佛陀首肯后,便各自显现涅槃。晚年的佛陀面对故乡的倾灭,
佛学资讯 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