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袈裟拄锡杖,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在佛门真实存在吗?今天就揭开谜题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身披袈裟、头戴五佛冠、手拄锡杖是影视剧《西游记》中唐僧的经典形象,但是,这似乎与我们平时在寺院见到的师父形象不太一样。
唐僧的影视形象是杜撰出来的吗?他在剧中的一身行头在佛门中真实存在吗?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谜题。
一、袈裟
袈裟(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在影视剧《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曾代如来佛祖赠送给唐僧一件闪耀着七宝光芒、水火不侵的宝物——“锦襕袈裟”。在佛门中,袈裟确实是区别于一般世俗服装的佛教僧侣服装。
有纹为田,为世福田
袈裟翻译为中文是不正色、染色之义,因此袈裟称为坏色衣,意思是不能用青、黄、赤、白、蓝等正色来制衣。又因为袈裟必须用很多的小布块组合在一起,然后缝合起来,所以也把它叫做杂碎衣或割截衣。
同时,据说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种粮以养形命,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所以又叫做福田衣。
僧俗有别,毁其形好
通常新的袈裟要点净。刻意染上别的颜色,以破除人们对新的华丽衣服的贪念,表示“毁其形好,僧俗有别。”
“袈裟”的制式,也有它特点。割截缝制,能以杜防典卖,且无法移作他用;染污杂碎,能除爱美心理;割截染坏,可息盗贼夺衣之念。
法衣坏色,如仪如法
《牟子理惑论》所载僧人即被赤衣。后来又有青褐色的。唐宋以后,朝廷赐高僧以紫衣、绯衣。明朝皇帝朱元璋分寺院为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教(律、瑜伽,从事祈福消灾丧仪佛事)三种类别,朝廷明令规定禅僧穿玉色袈裟,讲僧、教僧穿浅红色袈裟。
现在,一般寺院清众都穿茶褐色袈裟,方丈、首座穿大红色袈裟。
二、锡杖
在影视剧《西游记》中,如来佛祖还赠与唐僧一件宝物——九环锡杖。《西游记》原文中,如来说道,“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那在佛门中,锡杖是做什么用的?
佛门中的锡杖
锡杖,为比丘行路时所应携带的道具,属比丘十八物之一。梵名音译作吃弃罗、吃吉罗、隙弃罗;又称有声杖、声杖、禅杖、鸣杖、智杖、德杖、金锡、杖。可彰显圣德之意,亦为“智杖”。亦为行功德之本,亦为“德杖”。
锡杖的三个用途
1、佛陀在世时规定,比丘到他人家乞食,不能默然,不能做怪声,不能打门,应该摇动锡杖,使其发声以示警觉。这是佛陀允许比丘制作锡杖的最初本意。
2、佛教寺院大多建在深山密林之中,常有蛇、毒虫等出没。故佛陀便让比丘振锡发声,把毒虫驱赶开。
3、作为护法增威的法器,锡杖还是许多佛菩萨的手中持物。如千手观音四十手中,有一只手为锡杖手,表示慈悲覆护一切众生;八臂不空照顾护一切众生;八臂不空羂索菩萨、地藏菩萨也是手持锡杖。
锡杖的深刻意义
除了生活中所需,锡杖也有深刻有意义。
在《佛说得道梯隥锡杖经》中说:“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迦叶白佛:‘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
五佛冠
五佛冠又作五智冠、五智宝冠、五宝天冠、灌顶宝冠、宝冠。大日如来、金刚萨埵、虚空藏菩萨、诸佛顶尊等所戴之宝冠,皆为五佛冠。宝冠中央有五化佛,用以表示五智圆满之德。
普通五佛冠
普通五佛冠五方佛的位置,中央毗卢遮那佛是佛部,东方佛是金刚部,南方佛是宝部,西方佛是莲花部,北方佛是羯摩部。
特别五佛冠
至于比较特别的五佛冠,如果要修佛部为本尊,则中央为毗卢遮那佛,其余各佛之位置仍如普通五佛冠相同。
其他五佛冠
如果要修金刚部为本尊,则中央为东方佛,东方佛之位置改为毗庐遮那佛,其余各佛的位置仍然不动。
如果修莲花部为本尊,则中央为无量光佛,西方无量光佛位置改为毗卢遮那佛,其余各佛之位置仍不动,余照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