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首页 »
  2. 标签:饮食
共 7 篇

新成长老谈佛门礼仪:吃住坐卧皆是修行

图片来源:广州市海幢寺饮食礼仪1、如法饮食佛教对饮食的规定体现在僧人戒律上,早期印度僧人过的是托钵乞食的生活,信众供养什么就吃什么,不起分别念头,对肉食并没有限制,唯一禁止的是葱、薤、蒜、韭、胡荽等五种气味特殊的蔬菜,就是所谓不吃荤。后来佛教传到了中国,大乘佛法盛行,大乘经典中严禁吃肉,梁武帝作《断酒肉文》,限令僧人一律不得吃肉,于是中国僧人以大乘之慈悲精神不吃一切肉食。所以在汉传佛教区域,鱼肉荤腥为不如法饮食,不管出家、在家,受了菩萨戒后就应当一律断除。2、用餐方式佛教对于用餐方式有很多规定,如吃饭时不许出声,不许讲话,不许东张西望。要端坐威仪,一手端碗,一手拿筷。现在丛林大寺院都是一排排过
佛学常识 1,512

佛门大事“上堂大斋”,功德超出你想象

编者按:你知道“上堂大斋”吗?这是佛教丛林中一项非常隆重的佛事,区别于一般的供斋法会,功德利益很大,我们一起了解下!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供斋的含义和分类供斋,又名供僧法会。施主布施财物于寺中,上供十方诸佛,中奉诸圣贤,下及三途六道一切有情。受此供养者,以诵经礼佛回向护法龙天,使功德主增福增慧、广结佛缘,所愿皆成。十方僧宝,接受居士供养,是名种“福田”。供养十方现前僧,自得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禄绵长。各寺院为满足信众此项功德需求,特设多种渠道,供斋即是其中最方便之项目。供斋分随喜斋、罗汉斋、如意斋、上堂大斋多种方式,大家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可以适当选择,虽然所费资财不等,只要尽心尽力,其所得福德
佛学常识 282

同样是饭,佛门一碗斋饭为何还有三德六味

佛教徒都知道,出家人在早、中饭前都要唱念“二时临斋仪”(即供养偈和供养咒),然后才可用斋。出家众饭食时,常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一般佛教徒午供时,亦要念: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诸贤圣,下及六道品等施无差别,随愿皆饱满令今施者得,无量波罗蜜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三德,指轻软、净洁、如法。《涅槃经》云: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办诸餐具,种种备足。其食甘美,有三德焉。一清净德,谓精洁无有荤秽。二柔软德,谓柔软甘和而不粗涩。三如法德,谓随时措办,制造得宜。六味,指苦、醋、甘、辛、咸、淡。《俱舍论》云:凡调和饮食之味,各有所宜,无出此之六
佛学常识 546

做错事后悔怎么办?佛家送您两剂“后悔药”,外服内用效果极佳

干了坏事,做了错事,事后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后悔了怎么办?这世界上有后悔药吗?告诉你,佛家还真有后悔药,而且是专治业报病的后悔药。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文/王琬佛教认为,业病非普通药石所能治愈,惟须忏悔业障,读诵书写经典,供养赞叹诸佛菩萨,布施法界众生,以其功德消业除病。外服方剂:修忏悔智者大师多次提到,业病患者,在用药或修习止观的同时,应加修忏悔。《摩诃止观》卷十五中说:若业病者,当内用观力外须忏悔,乃可得愈。如有了过失,请求容忍、宽恕,是忏的本义。犯了过失,应该向对方承认过失;不只是认错,要明白说出自己所犯的罪过,这才是“悔”。《法苑珠林》卷八十六云:忏悔有二,一是迷心依事忏悔,
佛学常识 3,049

恭迎监斋菩萨圣诞!扫尘除垢辞旧迎新,祈愿家宅平安兔年顺遂

广东普宁龙华寺监斋菩萨(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本智法师)2023年1月14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小年”,也是佛教监斋菩萨的圣诞日。监斋菩萨又名紧那罗(Kinnara),意为“音乐天”、“歌神”,是佛教护法“天龙八部”之一。监斋菩萨专司监护僧众斋食之职。《教苑清规·监斋回向式》云:“灶者,典众人之喉舌,威灵有正,正直无私。”监斋菩萨护持寺院,使僧众柴米无忧,于饭食中常存五观,获得法喜禅悦之味,清净修行。供奉监斋菩萨的由来佛教于古印度时就有在厨房绘制监斋菩萨的传统,而在中国佛教里,还有这样一段传奇故事。据《河南府志》记载,元代至正初年,少林寺有一位行者,蓬头裸背跣足,手中常
佛学资讯 3,225

在寺院未供就偷吃?小心菩萨打你

香积:佛门办造饮食的地方,叫做大寮,在《维摩诘经·香积佛品》里提到,香积佛国的香气为十方三界第一,他们会用香饭供养诸佛菩萨,因此佛门的大寮又被称为香积厨(寮)。监斋菩萨是谁在寺院中常会听到一句谚语:“未供先尝三铁棒,私造饮食九铜锤。”意思是说若偷尝还没有供佛前之食物,要挨受三记铁棒;若私自烧煮食物,要罚打九次铜锤。掌管铁棒和铜锤的就是这位监斋菩萨。佛教在印度时就有在厨房绘制监斋菩萨的传统,在佛说经典和义净三藏的记载中都有所记载。在中国佛教里,监斋菩萨有一段富有传奇性的故事。据《河南府志》载,元代至正(1341-1368)初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头裸背跣足,手中常提着一根烧火棍,在厨房做杂务,尽
佛学常识 2,176

断食就是不吃饭?百丈禅师的“以减食为汤药”其实是这个意思

唐朝百丈禅师在《丛林要则》里提出过二十条简明扼要的修行开示,被四众弟子奉为修行的圭臬。其中“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尤其值得末法众生悉心奉行,而“疾病以减食为汤药”这一句,时常容易被忽视,但在今天尤其值得重视。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王子轩文/毕之诚所谓“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用来长养色身的,但吃得过多,又会成为身体的负担。印光大师说过:“吃饭不可过度,再好的饭,只可吃八九程。若吃十程,已不养人。吃十几程,脏腑必伤。常如此吃,必定短寿。”(《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病从口入”不仅仅是指吃得不清净,其实吃得太多本身就是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古人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说:“所食
佛学常识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