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首页 »
  2. 标签:维摩诘经
共 10 篇

考考你:住持、方丈、和尚,到底啥区别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一、住持:寺院的最高负责人住持的名称起源于禅门,意表安住于世而保持佛法,故为一寺之主僧,名曰持。如年老而具有学德者,又尊称为“长老”。简单来说,住持就是寺院的最高负责人,只要是寺庙,就会有一个住持。住持要负责寺内弘法、修持、寺务(行政)、财务以及其它日常事务,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弘法,比如早晚课诵、告香、整肃违规的僧人等。佛教传入中国后,采取的是师徒之间传授佛法,没有住持一说。到了唐代之后,禅宗兴盛,门徒甚多,于是住持就成为了一种职位和称呼,指代“代佛传法、续佛慧命”的人。所以住持的日常事务,主要在于传承佛法。那么住持是如何选出来的呢?1、佛教的得法弟子,要有足够的修持见地,
佛学常识 428

智慧法语:人身为何是“臭皮囊”?

编者按:你平时如何对待你的身体?为何应时刻保持着对身体的觉知?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所谓“病时方知身是苦,健时多被五欲迷”,人总误以为对自己的身体持有所有权,因此经常挥霍、滥用身体,殊不知当使用权限一到,肉身终将走向腐朽,因此对于身体,要保持着警觉,看清楚它的真相,才能走出无欺究竟的解脱之路。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张坤 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维摩诘经》【注释】我们的血肉之躯,是不会永恒存在、恒久不变的,这个身躯也不会一直健康强壮、始终有力,也并非坚固不摧,它是很快就会面临腐朽命运的东西,因此万万不可对这副身躯持有坚定的信赖和信心。来源:
智慧法语 2,010

智慧法语:舍身烦恼 方得智慧

编者按:你有烦恼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烦恼是个奇怪的东西,你越是抗拒它,它就滋长地越快,长此以往,你就被烦恼绑架了。其实,烦恼即菩提,当你接受和洞察烦恼空性本质的时候,烦恼就是觉醒的助缘,而不是障碍了。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清广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 《维摩诘经》【注释】由此应该了解,一切烦恼都是成佛的种子。就像不下到大海最深处,就不会获得无价的宝珠一样。如果不能深入到烦恼的大海中去,也不可能证得一切智慧。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366

学佛人修行能力不足时,这六种人或事敬请远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多亲近真正的师长益友。同时,也需要“远离”,远离以下这六种人或事,就这样一步步,我们离善越来越近,离贪嗔痴越来越远。1、远离“非正命”佛教的“八正道”里郑重地提到了“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首先,遵纪守法是底线,但为自己的长远考虑,也应远离那些通过造作杀生、妄语、绮语等恶业的方式来谋生的职业,例如屠宰等。日行一善,积功聚德。反之,应该没有人真的会愿意日行一恶。而职业是天天在做的事,职业与信仰的冲突,是很现实的问题。如果真正认识到,为了自己的生计造下那么多恶业,未来自己也要被迫承受相应的苦果,选择不如法的职业是得不偿失。同
佛学常识 2,556

学佛有没有走对路,看看这六种自测方法就知道

有人说越学佛越不合群,越学佛烦恼越多。我们学佛人常常走入一些误区,以为是朝着某个目标努力,就可以达到某种境界。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这六种自测方法可以让你知道学佛到底有没有走对路。慈悲心是否增长在初地菩萨之前,慈悲心是否有增加是一个重要指标,初地后才会考虑平等心的问题。学佛如果没有学对,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好的心态,而远离慈悲心,有魔心邪心。当有因果或业障显现时,因受因果或业障主宰,慈悲心会暂时消失,否则应该是学佛愈久,慈悲心愈大才对。如果慈悲心没有增长,你一定要去反省学佛是否有问题发生。如何察觉到慈悲心:当别人污蔑你或骂你或讲你不好的时候,你是否可以原谅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能够很自在的坦
佛学常识 2,551

16条藏在书里的智慧语录,哪一句戳中了你

有时候一部经典、一本书籍,甚至是一句经文、一个句子,就如同大海里的灯塔,照亮无明,指引我们航向智慧彼岸。僧肇大师读《维摩诘经》而发心出家,玄奘法师在西行路上因《心经》而克服种种障碍,五祖弘忍以《金刚经》印心……这些藏在书里的智慧语录,与您分享。1、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 刚经》2、凡言海者,虽复深广,亦有此彼岸 ,盖小水耳。虽眼见色已,爱恋染著贪乐,起身口意业者,是为大海,沉没一切世间天人修罗。——《妙法莲华经》3、或有人水流不常满,火盛不久燃,日出须臾没,月满已复缺。尊荣豪贵者,无常复过是。——《佛说罪业 应报经》4、境界风动,转识浪起。——《大乘入楞伽经》5、复有七法,
佛学常识 262

智慧法语:正直不曲之心就是道场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寂戒法师直心是道场,无需假故。——《维摩诘经》【注释】正直不曲之心就是道场,因为直心真诚,不谄,无虚假。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230

智慧法语:一切烦恼就是如来种子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宋杰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维摩诘经》【注释】只有在烦恼的泥淖中,才能对陷溺其中的众生生起佛法啊!因此应当了解,一切烦恼就是如来种子。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637

赵朴初:我深为中国佛教庆,深为中国佛教徒庆

赵朴初(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赵朴初1、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最初传入时,不过在少数人中奉行,未必为上层官府和史官之流所注意。西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甘肃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我们可推断,由于在此一百二十年前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的结果,当时由印度传布到中亚细亚的佛教很可能早已通过行旅往来而向东方渐进。也有传说:在与印度阿育王(约西元前272—226在位)同时的秦始皇(西元前246-210在位)
佛学常识 362

藏在佛教文化里的中国性格,不仅是信仰而已

从西汉至今,佛教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两千余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古代的祖师们翻译经典、研究教义,对印度传过来的佛教经典、宗派思想及修行方法,进行了取舍选择、创造发挥,最后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宗派。那么,现在的佛教文化到底有着怎样的中国性格?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王子轩文/陈沁从各种原始文献看,佛陀以自己的世界观、观察力和思维力,领悟了直达解脱之道的独特境界,并善于启发他人也进入这种思维境界,此即原始佛教所说的“闻、思、修、证”。中国文化对于佛陀思维灵性的继承和信仰实践,是放在“乘”这一较为谦逊的概念中,而不是将佛法作为永恒真理的神秘存在。这体现在历代佛教对佛法
佛学常识 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