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首页 »
  2. 标签:涅槃
共 11 篇

佛陀涅槃日|今天值得纪念的不是佛陀离世,而是给我们的启示

拘尸那罗涅槃寺佛陀涅槃像(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重影)文/佛慧法师佛陀在农历四月初八来到娑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震惊天龙八部,可是在二月十五,佛陀即将离开,却是一切都显得那么寂然。当我们的一生走到尽头,回望此生,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会不会有遗憾,会不会有后悔呢?当垂暮的佛陀,远望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是否也想过自己传奇的一生?从出生时的殊胜沐浴,到出家时的决绝,后来夜观启明星,悟得娑婆真相,这无尽的磨炼,都不曾改变过佛陀的意志。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灭而去。就在佛陀即将示现圆寂前,舍利弗尊者与大目犍连尊者不忍面对,得到佛陀首肯后,便各自显现涅槃。晚年的佛陀面对故乡的倾灭,
佛学资讯 2,823

居士如何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对佛教文化心存误解,所以在家人学佛难免困难重重,更有甚者,弄得家庭关系一塌糊涂。那么,佛弟子该如何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呢?来听听惟贤法师,送给在家佛弟子的箴言吧。2010年10月25日,凤凰网佛教在什邡罗汉寺对话惟贤长老(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惟贤法师1、树立“正信”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只占百分之十,是少数。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于专业,这种专业比较单纯化,没有一切累赘,所以僧众是住持正法,居士是护持正法。作为僧众应该住持正法,居士或者广大的群众具有各种能力,很多事情僧众不能做,居士可以做,所以居士作为护法是很恰当,而且很实际,很
佛学常识 400

佛陀也会发脾气?佛陀为何不用大神通让弟子开悟?

“你和佛陀又不是同一时代,你又没见过他,怎么知道有没有佛陀这个人?”“既然佛陀具有大神通,为什么他不把所有的神通教给弟子,让诸弟子迅即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业障,不就通通开悟了吗?何必一点一点地让他们慢慢历练呢?”“既然你没有证验过涅槃,那你怎么知道有涅槃的境界?”“经典上有记载,佛陀有时也会很生气地斥责弟子们,是不是说明佛陀也有嗔恨心,会发脾气?”作为一名佛弟子,如果有人问你诸如以上的问题,你会如何作答?若有兴趣,不妨看看这位比丘是如何对答如流的。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1、确定有佛陀其人?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有一次,弥兰陀王故意要非难那先比丘,就诘责他说:“你跟佛陀不是同一个时代,也没有见过
佛学常识 554

佛经中所说的“大乘”“小乘”有什么分别?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王子轩文/赵朴初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槃”。从理论上说,十二因缘灭,灭的只是不合缘生缘灭真理的无明烦恼,而不是缘生缘灭的法,“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所以到了佛的圆满觉悟的境界,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能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歇地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而随时随处安住在涅槃的境界。其次根据缘起的道理,说明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同时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所以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的关系,好像海里面一个小水泡和整个大
佛学常识 2,322

佛为什么不度无缘之人?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王子轩佛陀时代的城东老母是释迦牟尼佛的邻居,但佛陀但却从未与老母说法。一次弟子怪而问佛,佛陀慨叹:不是不慈悲,而是自己前世与她无缘,无法度化。弟子们不信,请佛去一试。老母一见佛陀来了,掉头就走,佛转到老母的前后左右,老母皆回避不见。佛又现无数分身将老母团团围住,示现无量神通给老母看,老母却一屁股坐在地上,低头嚎啕大哭,就是不肯看佛一眼。弟子们方才相信佛言不虚,要度化众生,光有真本领还是不够,还要有善缘才行。佛陀就告诉弟子说:“以前我没有跟她结缘,现在想度她时,用尽所有的方法,也难达到效果。阿难换你去度她。”阿难说:“世尊,你是超凡入圣的人,都没办法度她了,我去会有效
佛学常识 2,359

别再弄错了!佛祖与如来不是同一人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李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因言“弥勒佛”,或取果言“阿弥陀佛”,或取性言“毗卢遮那佛”,取相言“卢舍那佛”,取行言“释迦牟尼佛”,取愿言阿閦佛、药师佛,佛佛各异。然而诸佛具足一切智慧、德行,无有差别,诚所谓佛佛道同,故有十种尊号,为诸佛的通号,称为“如来十号”或“十种通号”。“十号”的意义列举如下:一、如来:指佛陀乘如实之道而来,即谓如来;也可译为如去,即乘真如之道而去达佛果涅槃。“如”是指佛陀的法身,遍满虚空,充塞法界,如如不动;“来”是指佛陀的应化身,此“身”为救度众生应化而来。“如”是静态的,“来”是动态的,成佛以后本是动静不分、法应不
佛学常识 355

100个佛教名词详解,看完全明白了!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李保华01 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02 菩提萨埵:简称菩萨。义为觉有情,即大觉的众生。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圣人。03 缘觉:听了十二因缘而觉悟人生真理的。04 声闻: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05 阿罗汉:梵语,华译为无生、破恶、应供三义。06 菩提:义为觉为道,即觉道所证的智慧。07 菩提心:即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叫做菩提心。08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09 一切智智:佛的智慧称为一切智智。因佛能遍知世间和出世间超智慧。10 一切有情:一切有情众生。(有情是有生命的动物。)11 一
佛学常识 279

如何做能达到涅槃的境界?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王子轩涅槃境界的问题属于道谛。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对象,以戒、定、慧三学为方法。1、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沙弥持的戒出家男子受十戒的叫做沙弥,一般是不满二十岁的人,满二十岁才能受具足戒为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持的戒。当初僧伽成立时,没有约制团体的一定规律,其后随着问题的发生而随时制戒,到佛逝世前,已制定了二百多条。南方国家所传比丘戒二百二十七条,我国西藏二百五十三条,汉地二百五十条,大体相同,仅有某些条款分开和合并的不同,汉地比丘尼戒
佛学常识 319

你可知生病也是一场修行?

世间人皆爱少壮之年、无有病痛,寿命与恩爱集聚,不喜老、病、死与恩爱别离。殊不知,借病修行,借痛觉心可获无上智慧,提升人生的层次。具体如何呢?咱们先从这则公案说起。有 一天,阿难尊者顶礼佛后,觉察到佛身体有恙。阿难尊者说:“佛啊,您是天尊之体,为什么皮肉也会松弛老化,不如从前? ”佛说:“是的,阿难!因为凡是血肉之躯,都必定为病患所逼、为死亡所恼。我现在已是衰微之年,年近八十,这是自然现象,不足为奇啊。”阿难尊者听到这样的话,一时悲从中来,泪流哽噎,难过地说:“唉!衰老的来临,为何竟至于此!”佛开示大众说:“世间人所爱敬的,是少壮之年、无有病痛、寿命与恩爱集聚,世人所不喜的是老、病、死与恩爱别离
佛学常识 2,414

智慧法语:知足是最大的富裕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张科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法苑珠林》【注释】无病是最大的利益,知足是最大的富裕,好友是最近的亲人,进入涅槃境界是最大的快乐。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