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首页 »
  2. 标签:法语
共 135 篇

智慧法语:知廉耻、常惭愧不丢人

编者按:你认为羞耻之心、惭愧之心重要吗?我们为什么要有羞耻心和惭愧心?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知道羞耻惭愧,说明心中还有原则和良知,说明还有一份自省,说明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有一份诚实。社会是个大染缸,要始终保持羞耻惭愧之心并不容易,中国有句老话:“知耻而后勇”,保有羞耻与惭愧,你的人生之路一定踏的实、走得稳。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佛遗教经》【注释】做了错事感到有愧,才能够改恶从善。如果做了错事不感到有愧,就与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603

智慧法语:佛性平等所以人人平等

编者按:你杀生吗?你是否认为那些杀业深重的人必下地狱?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玄素禅师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样的人佛性都是平等的。无论你以前的业报是怎样的,只要诚心悔过,一心向佛,仍然可以成佛。 佛性平等,贤愚一致(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鹤林玄素禅师居京口鹤林寺,尝一日,有屠者礼谒,愿就所居办供,师欣然而往,众皆讶之。师曰:“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复何差别之有?”——《景德传灯录》 【注释】玄素禅师住锡在京口鹤林寺,有一天,一个屠夫前来拜访,愿意在他的家里办素斋供养玄素禅师,玄素禅师欣然而从之。众人对此感到惊讶。禅师却认为:“佛性平等,贤人和愚者都是一样。凡是可以超
智慧法语 2,586

智慧法语:以无恨止恨才是智慧的方法

编者按:你是否恨过一个人?是否有人刻骨铭心的恨着你?如何化解怨恨呢?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化解怨恨的办法只有一个,否则你恨我,我恨你,只会使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感情越来越恶劣。中国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 非以恨止恨,唯无恨止恨(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究善法师) 非以恨止恨,唯无恨止恨。——《法句经之双品》  【注释】不能用怨恨来阻止怨恨,只有不怨恨他人,才能使他人不怨恨自己。 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555

智慧法语:躲不开的“城外土馒头”

编者按:你畏惧死亡吗?你想求得长生不老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王梵志(?-670),原名梵天,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人。唐初僧人,擅长俚语作诗,语言浅俗有趣,诗风别具一格。他把坟墓比作馒头,把众生比作馅草,向人们揭示了一个冷酷的现实,人无法逃脱死亡,不要热衷于功名利禄、妄求长生不老。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王梵志诗集》 【注释】城外那些一个个像馒头的土堆,“馅”就生活在城里,一人一个土馒头,不要嫌弃这些土馒头啊。 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564

智慧法语:“光说不练”可不是学佛之道

编者按:你学佛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否认为学佛最重要的是多听讲经、多看佛经?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佛陀告诉我们:如果不在“悟”与“修”方面下功夫,只搬弄书本中的文句,就不会有收获。 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楞严经》 【注释】书看得再多,掌握的知识再多,若不修行就是一片空白,就像饿了就要吃饭,只靠说是不能饱的。 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3,511

智慧法语:什么地方可以装下高山和大海?

编者按:众生与佛菩萨有哪些不同?不同就在迷悟之间,根源就是我们的内心。人们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不平静啊,方寸之间有高山、大海、恶龙,怎样才能使内心平静呢?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 从慧能禅师的话语间能找到答案。 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坛经》 【注释】一直坚持做十种善事,天堂就会降临。除去人我分别的念头,须弥山就会倒掉;除去邪心,
智慧法语 2,587

智慧法语:你知道愚痴与智慧的真正差别吗?

编者按:你觉得智者和常人有什么不同?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千万不要被“迷人”所迷惑,他们嘴上讲得头头是道,但自己的坏习气却没有减少;祝你能够精勤与佛法,并把佛法融入自己的生活,成为一个智慧的人!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坛经》 【注释】执迷愚笨的人只是口头上说说,聪明智慧的人却用心来修行。又有这样的愚笨之人,他们只是什么也不想地静坐着,就自称是大。这一种人,不要和他们交谈,因为他们所持有的是错误的见解。 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632

智慧法语: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此

编者按:快乐是如何产生的?只有满足了欲望才能产生快乐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欲界即六道,无欲即可摆脱欲界的烦恼,慈悲可以产生无欲的快乐。想要皈依三宝,就必须先超越自己,扔掉你的傲慢和偏见,这就是你第一个值得铭记的无欲之乐。 世间无欲乐,越度于欲界。(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世间无欲乐,越度于欲界。能伏我慢者,此最第一乐。——《四分律》卷三十一 【注释】能够在世间修证出“没有欲望的快乐”,就可以超越欲界,从欲界的烦恼海中度脱出来了。能够走出我慢,才可以走向佛,所以是“第一乐”。 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550

智慧法语:欲望是怎样产生的?

编者按:人能否脱离物质生活?单靠精神的力量能否生存下去?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人不能脱离物质而生活,但也不能走入另一个极端,沉迷于物欲之中,学佛之路就是一条摆脱欲望的道路。 古之善生者,不事物,故无欲(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摄影:张科) 物无可欲。人欲之,故可欲。欲生于爱,爱必取,取必入,入则没。没则己小而物大,生轻而物重,人亡而物存。古之善生者,不事物,故无欲,虽万状陈前,犹西子售色于糜鹿也。—《憨山绪言》 【注释】物体之间没有欲望,因为人对物滋生了欲望,物才变成了充满欲望的东西。欲是贪爱的表现,贪爱之就会去取,便投入,投入便湮没于物欲之中。一旦沉溺进去,人便比物渺小了,生命就不
智慧法语 2,544

智慧法语:忙来忙去竟然还是找不到门道

编者按:你是否发现佛经中经常有谁谁修成什么果位、达到什么境界,可现在怎么一个也没有呢?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其实佛陀把道理都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只需要安心修持就好。 多知多解,翻成雍塞(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也。今时人只欲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雍塞,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一黄檗禅师 【注释】古人心性天然,直面自然,开口便说根本问题,只听到一条真理便可融会贯通,所以你看那些得道的人清闲、自在。后人则不同,想要多听多想,到处求解,把这样的过程叫做修行。其实他们不知道听得越多反而阻塞了心
智慧法语 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