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首页 »
  2. 标签:弟子
  3. » 第2页
共 25 篇

星云大师遗嘱:《真诚的告白——我最后的嘱咐》

据报道,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创办人星云大师于2023年2月5日下午安详示寂,享年97岁。星云大师1927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都县,1938年于南京栖霞山礼宜兴大觉寺志开上人出家。多年来,星云法师一直秉承“人间佛教”的理念,致力于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弟子万众,影响深远。星云大师早在2013年便写下了他“最后的遗嘱”,大师在遗嘱中自述了自己命运多舛的一生,阐述了他对生死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对佛教的期许和热爱,情真意切,感动了无数人!他说:对于人生的最后,我没有舍利子,各种繁文缛节一概全免,只要写上简单几个字,或是有心对我怀念者,可以唱诵“人间音缘”的佛曲。如果大家心中有人间
佛学资讯 2,624

月圆燃灯,诸事圆满 | 星云大师《献灯祈愿文》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也称元月,正月十五日的晚上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把夜称为宵。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明帝为弘扬佛法以“燃灯表佛”开始,后逐渐发展成为正月十五闹花灯。此后的元宵节便有了“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全员狂欢场面。一灯能破少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古人的浪漫和美好期盼便是从那一盏盏精巧的花灯中传递出来。在佛教中佛法犹如明灯,能照破世间黑暗,所以佛教也把传法喻为传灯。那传灯到底有何意义,一起来看。元宵传灯的意义《般若经》中说:“诸佛弟子凡有所说,一切皆承佛威神力,与诸法性常不相违。依所说法,精勤修学,证法实性,故佛所言如灯传照。”这是佛经当中记载关于传灯的最初
佛学资讯 1,616

作为佛弟子,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道德绑架?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佛弟子,你是否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这点小忙都不愿意帮,你们学的什么佛?一点小事还斤斤计较,你们佛弟子不都是应该忍辱吗?……似乎因为你是佛弟子,就应该是有求必应的大善人,是忍气吞声,没脾气的老好人……其实这些都是对佛弟子的误读,那真正的佛弟子应该是怎样的形象呢?乐善好施≠有求必应小张刚刚学了佛,身边的朋友同事总让他请客吃饭,还总找他借钱。次数多了以后,小张看着日渐瘪下来的钱包,生活上犯了难,于是就找朋友同事们商量,能不能先把借了的钱还给他。同事们却先不满起来,纷纷朝他抱怨:“你们佛教不都讲布施嘛,听说学佛的人都乐善好施,借你点钱,吃几顿饭怎么了。”……佛教讲布施,布施就是以福利施
佛学常识 2,389

对出家人的正确称呼方式,千万别再叫错了!

出家众位列三宝之一,是在家居士皈依的对象,又是殊胜福田。身为居士,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称呼出家人,往往被人笑话,失弟子之礼,折自身之福。下面略微介绍有关这方面的基本常识。先来看看我们对于出家僧人经常犯错的称呼直接称呼“某某师”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在家佛教徒直接在出家人法号后只加一个“师”字,如称呼“某某师”。直接在法名后加一“师”字的称呼法,一般用于出家人中长辈对晚辈,或平辈道友之间的称呼;故不宜用做在家居士对出家人的称呼。称“师傅”“师傅”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用来称呼老师。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专指帝王的老师。从西汉到南宋,“师傅”的涵义几乎为帝王之师,
佛学常识 2,473

为何佛弟子都喜欢到寺院做义工?原来是有这些好处

有些人厌离世俗的生活,到寺院中挂单做义工,希望能够发心和修行两不误。他们被分配到各个岗位,有的人很发心,有的人却觉得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事情影响了修行,开始生起烦恼,那么做义工是否影响修行呢?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王子轩首先来看一下,做义工对我们自己的修行有什么好处。做义工会使我们福报增长在寺院扫扫地、洗洗碗都为我们积累了很大的福报啊。我们修行也是要有福报的,而做义工,就是在不断积累我们的福报。做义工会使我们智慧增长当我们依教奉行、放下我执我慢我见、全身心地去做事情时,突然发现自己原来不会做的事情、不能做的事情、没想到的事情,渐渐都可以应对处理,也学会了善巧方便。头脑变得更清晰,记忆力也比以
佛学常识 2,642

一文澄清!不再对“化缘”存在误解

现在,每一谈起化缘,总会有人联想到“募捐”上去,认为化缘就是出家人讨生活的一种手段。遇到善信(善良又相信你的人)还好说一点,权当“捐赠”给老佛爷了,若是对佛教一知半解的,那可就糟了,他们甚至还会对“化缘”有点嫌弃,其中原因也不乏这两点:第一、对佛教不很了解;第二,被假以化缘名义的冒牌出家人骗过。倘若有一天,他真的知道化缘的非凡意义,一定直呼:可惜,可惜!曾几何时,一份佛菩萨发来的“加个好友吗”就这样被他无情地拒绝了。言归正传,今日,就给您一个“化缘”的正解。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东华禅寺你眼中的化缘=募捐?化缘一词,本极庄严,比如释迦世尊,是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一因缘,即为化缘,即
佛学常识 2,154

善人、修行人、明白人,佛弟子的三重人格你具备几重

太虚大师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就是说,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到令人们仰望并照着去做,这个人只有佛陀了,佛陀是德学上的圣人;我们要想达到佛陀的行操,必须完成自己的人格。只有自己的人格完成了,才会具足福慧资粮,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作为佛弟子,是否有标准的人格呢?对此,著名佛教文化学者周叔迦先生总结了三重,即“善人”“修行人”“明白人”,并以三字诀进行点悟,指导我们该怎样去完成这三重人格。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悠游文/周叔迦如何是佛教徒的标准人格呢?太简了不足以表示佛教徒博大的精神,太繁了在实行上难以兼顾。所以鄙人综集许多经论建立了佛教徒的三重人格。世间上其他宗教家、社会事业家、哲学家、政治家
佛学常识 2,244

佛陀日常生活大揭秘:吃住简朴但不马虎,还特爱干净

佛陀的形象总是给人以庄严威仪的感受,在追随佛陀的路上,佛法引领我们走向正途,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会觉得佛陀是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神符号。但其实,佛陀也是有情有义懂生活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秘佛陀的日常生活。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文/明真法师在日常物质生活方面,佛陀是极端主张朴质、节省的。衣如约衣说,佛陀就是主张穿“粪扫衣”的。(大乘义章卷十五说“粪扫衣者,所谓火烧、牛嚼、鼠啮、死人衣等,……弃之巷野,事同粪扫,名粪扫衣。行者取之,浣洗缝治,用以供身。”——这是说一般居民将视同粪屑扫出去了而倾弃在巷野的破烂布条,比丘拣取出来,加以浣洗,缝治为衣;就叫粪扫衣。)食再约食说,佛陀主张“
佛学常识 2,387

全是干货!这份佛教15问整理的太全面了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丹珍旺姆一、什么是佛佛这个字,是梵文音译过来的。汉文里的“弗”字,音与梵文发音相同,因为释迦牟尼佛当时是印度悉达多太子通过修道后觉悟成佛的,就在“弗”字旁边加了个“单立人”。所以“佛”这个字,是专门为佛陀新造的字,也显示出古大德的智慧。二、为什么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第一位创始人,是佛弟子最根本的老师,所以称为“本师”,也说明学佛者和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三、什么是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萨埵”是梵语bodhi-sattva的音译,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觉有情”。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学佛人和佛是师生关系,和菩萨则是同学关系。四、中国最早的
佛学常识 2,306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说明你被“八风”吹动了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是什么意思呢?所谓的“八风”,亦叫八法,是指世间所爱所憎的能煽动人心的八种事,也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在日常生活中若是命自我立,安住正法,不被世间的利害爱憎煽动,这就是八风吹不动。快来自查一下,你被八风吹动了吗?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孟和德力根一、利者,利益一切有益于我们身心的人和事,都叫作利。《佛地经》上说:“得可意曰利,是也”。如果内心没有依靠,头脑中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利己主义,可知“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盲目地追求利益,怎能给这场人生一个交代呢?二、衰者,衰减凡是对我们日常生活条件有衰减的事情。
佛学常识 3,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