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首页 »
  2. 标签:凤凰网
  3. » 第5页
共 69 篇

智慧法语:持戒才是真孝顺

编者按:你孝顺吗?你认为儿女应如何尽孝?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在父母心中,儿女的未来最重要。只要你自己管理好自己,你的前途一片光明,父母必然高兴、安心!人持戒乃孝顺,报父母恩耳。何以故?不杀万物得长生,不盗物皆富,不淫不乱不欺皆信,不饮酒皆净,父母有时堕是中便安隐。——《佛说骂意经》【注释】人持戒才是真孝顺,才能报答父母恩,为什么呢?因为不杀生得长寿,不偷盗得富贵,不邪淫得贞良配偶,不妄语得信任,不饮酒得清净,这样父母才放心。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316

智慧法语:知错就改能消罪业

编者按:你能做到随时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作为学佛人,要注意自己观察自己,要多看自己有哪些过失。只有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缺点,才会在对治中有的放矢。然而很多的人偏偏看不到自己的过患,却把心思用在观察别人的缺点和问题上。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佛说四十二章经》【注释】如果人有许多过错,而他自己不觉悟,不悔过自新,这就顿然失去了改过之心,那么罪业就会向他奔来,就好像河水流向大海一样,越积越深越大。如果人有过错,能自己知道错了,从而自己改正解脱,能改恶行善,那么,
智慧法语 2,223

智慧法语:包容与忍让是一种美德

编者按:你觉得你的忍辱功夫如何?你表面忍了,心中确实忍了吗?为什么佛教要强调忍辱呢?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忍辱是六波罗蜜之一,不是说持戒和苦行赶不上忍辱,而是说忍辱是持戒苦行的一部分,是更深的一部分。所以说持戒和苦行最后还要达到忍辱。从根本上说,忍辱往往建立在内心的对立上,对某事、某人反对,但无法与之抗衡,只能退让、回避。为什么要执着呢?为什么不能随时自省、包容对方呢?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佛遗教经》【注释】人们的心里总有一种坚硬的东西——“我慢”,即自高自大、轻慢他人,受到一些伤害就气愤,遇到一些苦就烦恼。只有修持“忍”,才能克服“我慢”。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224

智慧法语:不信守承诺会遭人鄙弃

编者按:你是否十分在意诚信?曾经欺骗过你的人,你还相信ta吗?推己及人,你千万不要失信于人啊!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如果自己有能力去做,方可以答应别人;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就不要答应别人,有诺必行是赢得他人信任和尊重的重要方式。古人早就说过,“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能行说之可,不能勿空语。虚伪无诚信,智者所摒弃。——《法句经》【注释】如果能做到的,说出来还可以,如果根本做不到的,千万不要说空话。要知道虚伪不讲信用,正是聪明人所鄙弃的。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310

智慧法语:不贪才能悟道

编者按:谁不爱钱财?谁不爱名利?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学佛以后,就应当看淡一点儿。儒家说“无欲则刚”,佛教也讲要断除欲望,“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假使到了无求的话,他的品德就提高了,可以超然物外,人家也会尊重他,自己也不会有烦恼与痛苦了。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佛说四十二章经》【注释】出家的沙门,只要断绝贪欲,认识自己的本性,领会最深的佛理,了悟无为无不为的佛法,内心不贪恋妄念,身外没有什么贪求,心境不执着在修道上,而实际却处处在奉行佛道,不要做恶事,造恶业
智慧法语 2,490

智慧法语:忏悔就能消除罪业

编者按:什么是业障?业障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消除业障呢?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业障就是罪业,是你修行中的障碍,业障都是由妄想而生。若要消除业障,那就要先降伏自心中的无明、妄想,用忏悔消除业障。起了心、动了念,当下觉察照破,不使妄想再生。真正忏悔业障,不但要发一个惭愧心、勇猛心,还要具足大愿心,总之,一颗坚强的心是你成就大智慧所必不可少的。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观普贤行法经》【注释】一切业障都是由妄想产生的,若要消除业障,就要做到真心去忏悔,契悟中道实相,了达一切罪业本自空寂,如此必能消除一切罪业。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556

智慧法语:饮酒放纵会下地狱

编者按:你持五戒吗?五戒中为什么要设置酒戒?喝酒对佛子来说有什么伤害?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酒是罪之媒,对于精进修佛的你来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管好自己,以前嗜酒那么现在就戒掉,以前就不喝酒那么请保持这一良好习惯。酒致失志,为放逸行。后堕恶道,无修不真。——《法句经》【注释】饮酒易使心志丧失,做出各种放纵之行。随后即便堕入恶道,没有修行决难进入真如之境。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506

智慧法语:忍辱是慈悲的源泉

编者按:如何培养慈悲心?怎样才是最大的安乐?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修忍辱是修持慈悲的基础,而慈悲又能得到安乐,所以忍辱修得好必能得到大安乐。若能修忍,当知即是修慈因缘。如是慈心,即是一切安乐因缘。——《优婆塞戒经》【注释】行持忍辱,即是修持慈心的因缘,而对于众生的慈心,则是一切安乐的因缘。慈为与乐,与他人乐,必得自身安乐,忍辱者长得安乐。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046

智慧法语:这就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编者按:布施真的有因果吗?布施真的有果报吗?布施之后能为我带来什么?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真正的智者在布施时是不考虑这些问题的,布施是六度之首,布施要“无我利他”,不考虑我将失去什么、能得到什么,而是用自己的慈悲去利益他人。智人行施,为怜悯故,为欲令他得安乐故,为令他人生施心故。——《优婆塞戒经》【注释】智者行布施,是因为怜悯他人,为令他人得安乐,为令他们也生起布施之心。布施者,应将布施之心,施于他人,令得安乐。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366

智慧法语:无贪爱则无忧无畏

编者按:你有什么担忧的或是发愁的事情吗?你觉得为什么会有担忧和发愁出现?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人因为有了爱欲而有了忧愁,有了忧愁必然就会有畏惧,这样的人生就会充满痛苦。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畏,无爱即无忧,不忧即无畏。——《四十二章经》【注释】因为心生贪爱,所以患得患失,所以心生怖畏。若能无欲无求,则可无忧无畏。无欲之人,心怀坦荡,品质高洁。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