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法语:一门深入的做事怎么会不成功? 编者按:做事能够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是运气好还是因为认真、努力?你身边是否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世间万事最怕认真二字,只要专心致志,一门深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有可能获得最高成就。欲求若有为求无上菩提,于一事中专心修习,无不成办。——《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注释】欲求出离成就佛果的修行人,如果能于佛所开示的任一法门精进不退专心修习,则菩提可得。一门深入,精进不舍,无不成就。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372 2年前
智慧法语:心不逐境最吉祥 编者按:春节将至,心情如何?回首过往,什么事使你忧愁?什么事使你喜乐?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心应不随苦与乐而动摇,祝你在新的一年里拥有一颗“不倾动”、坚强的心!失利不忧,得利不高,毁誉称讥,及与苦乐,心不倾动。——《集一切福德三昧经》【注释】修行人应该于逆境心不忧苦,于顺境意不高慢,于称赞诽谤,以及苦乐面前,心不动摇。心不逐境,方为真修行人。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392 2年前
智慧法语:因果报应从不爽约 编者按:每个人是否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为什么呢?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因果循环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自然,种好因得善果,种恶因受报应,因果从来不会欺骗你。譬如种谷,随种而生。种善得福,种恶获殃。未有不种而获果实。——《佛说坚意经》【注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行善业则得善报,行恶业则得恶报,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世间因果无非自作自受。从因入手方能成就菩提。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174 2年前
智慧法语:修行制心的诀窍在这里 编者按:你能降服你的心吗?你能做到制心一处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制心”首先要“降服其心”,把心用在专一的地方,什么事情不能办到?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佛遗教经》【注释】放纵自心,不加防范,则一切善事不能成就,若能置心一处,则无事不能成办。能防心者,方能远罪,善用心者,方可成就。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332 2年前
智慧法语:好爸爸是这样炼成的 编者按:你有孩子了吗?你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儿女的?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这是佛陀对自己的儿子的一段话,积少成多、从小事做起的道理谁都懂,做起来却很难,尤其是还有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儿女,让我们一起像佛陀学习吧!如天雨滴,后不及前,虽不相及,能满大器。修学智慧,亦复如是,从小微起,终成大器。——《末曾有经》【注释】雨水前后不相及,但却能盛满大容器。修行亦也如,从细微之处入手,终能成就佛道。积小成多,菩提道果可成。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348 2年前
智慧法语:守戒自律福报巨大 编者按:你觉得佛教戒律很严格吗?你是否已经开始持戒?持戒对自己有什么益处?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智慧的人懂得持戒的益处,戒律可以规范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慧人护戒,辐致三宝。名闻得利,后上天乐。——《法句经·戒惧品》【注释】智慧之人知道护守戒德,其人生福报可以达致(佛、法、僧)三种境界。声名闻于天下而获得利养,死后亦可升入天界快乐无比。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441 2年前
智慧法语:怎样才能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编者按:什么是慧眼?怎样培养慧眼呢?我们为什么没有慧眼?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普通人追逐私利,蒙蔽了心眼,总在烦恼、黑暗中跌跌撞撞。如何才能成为有慧眼的人呢?培养善意,用和善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愚人被环境捉弄,智者能改造环境,愚人看世界是人间地狱,智者看世界是光明的净土!世俗无眼,莫见道真。如少见明,当养善意。——《法句经·世俗品》【注释】世人没有慧眼,不见正道,假如稍微见识明亮,我们当以培养善意来开智慧之眼。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362 2年前
智慧法语:尊重生命 慈悲戒杀 编者按:你守五戒吗?你害怕失去生命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生命对任何众生来说都是宝贵的,既然我贪生怕死,其他众生也和我一样,所以不忍杀害其宝贵的生命,以满足我一己之私欲!不仅如此,当我们见到因杀生所带来的痛苦时,悲心自然生起。有了这种“悲拔众生苦”之心,爱惜生命、保护生命之心就会自然产生,这才是彻底的守不杀生戒。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佛说梵网经》【注释】佛弟子,若杀人(包括自杀),指使杀人,巧设方便,令其致死,鼓励杀,见作随喜,乃至以咒术杀生,以及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一一都为禁止;乃至一切有 智慧法语 400 2年前
出家师父的法名为何要称上下?其实并非佛教专有 人们称呼出家人时,有时会用“上下”二字,你知道其中隐藏何种深义吗?使用时有什么讲究呢?一起来看!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1、对僧人的尊称僧人自称法号有:释某某、草字某某、衲子某某、沙门某某、比丘某某。而某某法师、某某禅师、某某上人、某公上人、某某长老、上某下某这些称呼,则是他人对僧人的尊称。实则“上下”出自《沙弥律仪》。明代莲池大师著《沙弥律仪要略》下篇感仪门、事师第二云:“凡人问师讳,当云上某下某”。此据云栖法汇原本。弘赞大师《沙弥律仪增注》则云:“凡人问师讳,当云上某字下某字。”(“讳”即二字法名也。若问字号,当直云:某甲和尚,或云:某本师。若问阿阇黎字号,应云某甲轨范师。)清初书玉大师著《沙 佛学常识 2,360 2年前
智慧法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烦恼来了怎么办? 编者按:你有烦恼吗?烦恼从何而来?你有什么好办法对付不断生出的烦恼?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戒能够保护自己的心,不让它受外境的诱惑而波动,心安定了就会心平气和、情绪稳定,你会很快找到心中的智慧!以戒降心,守意正定,内学止观,无忘正智。——《法句经·诫慎品》【注释】以道德纲领,规范身口两意的行为;以止观的方法达成定心安心的功夫;以正知、正见、正念、正思的修养,达成开发正慧的目的。用此戒、定、慧的三种功能来对治人的贪、瞋、痴等根本烦恼。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369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