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辉长老:关于发挥好佛教徒作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的建议
2023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圣辉长老向大会提交了题为《关于发挥好佛教徒作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的建议》,全文如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圣辉长老(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外来宗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已经2000多年了,据媒体大约统计,全世界佛教徒约3.8亿人,中国就占了1亿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融入华夏文化后,与儒道一起推动着中国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文明传承的一份子,不能忘记初心,要常怀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菩萨道精神。中国佛教与时俱进的特质和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时代要求,决定了中国佛教在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不能置身事外,要努力向上带领佛教徒发挥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优秀建设者的积极作用。
佛教徒要发挥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优秀建设者的作用,应做好两个主要方面的工作:
第一、中国佛教必须竭力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再看看中国佛教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三大优势:
其一、佛教是中国信仰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宗教,作为佛教信仰主体的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全国有1亿多人,分布在各个地方、各条战线。他们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受益者,又是奉献者。
其二、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缘起论”、“色空论”、“依正不二观”等教理教义具有深邃的哲理,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其三、佛教以“和”、“善”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具有慈悲利生的教化功能,有利于净化人心、和睦社会及世界和平,是建设双文明现代化的助推器。
所以,佛教只要发挥好自身优势,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寻找出自己服务的切入点,比如佛教教义要深刻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自觉爱国爱教,与党同心同行;比如关爱自然、爱生护生、保护野生动物、植树造林;比如关心弱势群体,持续开展扶贫济困慈善公益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比如通过讲经弘法、积极阐释好教义中众生平等、尊老爱幼、和谐社会、崇俭戒奢,促进民风向上向善等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比如让佛教文化在“世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的构建中,发挥独特优势,多做功德、奉献佛教徒的智慧和力量,起到和平使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二、佛教自身建设要向现代化转型。
佛教中国化是2000多年贯穿中国佛教传播的主线,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新时代佛教中国化可以理解为佛教的“现代化”,是与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相认同、相融合、相适应的过程,这是佛教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佛教中国化(即现代化)其核心是价值认同,即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时代的佛教思想、制度与实践的一致性。其次,应积极推进佛教自身建设的现代化。把佛教自身建设纳入到整个社会的治理体系当中,牢固树立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社会化管理的理念,全面梳理涉及宗教事务的相关法律法规,综合运用各领域的法律法规,大力提升佛教自身建设的法治化水平,积极推进佛教团体、佛教院校、佛教场所整体素质的提高,逐步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
推进佛教中国化(即现代化)离不开佛教人才队伍的培养,这是最关键最基础性的工作,其目标是培养既热爱祖国、接受党和政府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同时又有宗教学识和现代化知识、能信仰坚定、养浩然正气、为大法而生,并能团结信教群众的复合型人才。
佛教现代化的目的是要“化现代”,在适应潮流的同时要立足时代潮流,立足现代,立足当下,引导人们走上离苦得乐的幸福之道,使之回归到精神的家园,践行好佛教普度众生的思想理念。
所以建议:国家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建设中,要发挥好佛教徒作为建设者的积极作用。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圣辉
2023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