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了那么久念珠,你知道它还有个别称叫什么吗
编者按:如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佩戴念珠的人,对于佛教徒来说,佩戴念珠是为摄心禅定念佛;而对于很多非佛教徒来说,念珠则更多的是一种饰品,不但美观大方,还十分吉祥美好。除此以外,其实念珠还有其更深层的含义,譬如这个别称“拴马索”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夏小蕾
念珠梵名“钵塞莫”,汉译为数珠,也叫“诵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佩戴念珠的本义,是帮助修行者提起正念,断除烦恼,庄严威仪。有人形象地称念珠为“拴马索”,意指当人心如野马、杂念纷飞的时候,手掐念珠便可以遏制妄念,增定力,生智慧。
虽然在多数情况下,佩戴念珠是佛教徒的一种标志,但是最初的念珠并非佛教所创用。追溯念珠的本源可以发现,它是由古代印度人用以缠身的璎珞蔓条演变而来。
佛经对念珠的记载多出于后期的大乘经典,《佛说木槵子经》记载:时难国王,名波流离,遣使来到佛所,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我国边小,频岁寇贼,五谷勇贵,疾病流行,人民困苦,我恒不得安卧。如来法藏,多悉深广;我有忧务,不得修行。唯愿世尊特垂慈愍,赐我要法!使我日夜易得修行,未来世中远离众苦。”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
在我国,有关念珠的记载,始于佛教盛行的隋唐时代。相传那时净土宗的道绰大师(562-645)在弘法的同时常劝人“念弥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为数量,每一称名,便度一粒,如是率之,乃积数百万斛者。”并教人把木槵子串在一起计算念佛的数目。由此,佩戴念珠的习惯便在我国佛教界不断传承。
因为在佛陀时代所制的律仪中并无关于念珠的记载,念珠本身也不包括在头陀十八物中,所以以律典为依据的南传佛教僧徒较少持有念珠。但是对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而言,念珠却是必备的重要法具,特别是净土宗和密宗,其僧徒最常以念珠来念佛持咒。
对于不同珠数的念珠,历代高僧又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如108颗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百八烦恼;54颗代表菩萨修行过程之五十四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42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之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27颗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贤位;21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14颗表示观音之十四无畏;1080颗表示十界各具有一百零八,故共成一千零八十;36颗和18颗的意义与108颗相同,只为便于携带。
留心观察念珠可以发现,其上的珠子在颜色、大小、材质方面有时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母珠、子珠、隔珠、记子、记子留等。以108颗珠子的念珠举例,母珠表示无量寿或修行成满之佛果,故捻珠至母珠时,不得越过,须逆向而返,否则即犯越法罪;隔珠又称数取,用来将子珠分隔开,从母珠数第7颗、21颗、54颗、87颗、101颗处插入,为1到3颗不等,不计算在108颗之内;记子又称弟子珠,为记遍数用,串于母珠之另一端,以10颗为一小串,表示十波罗蜜,捻珠念佛满108遍时即拨动一记子;记子留指每串记子之末端所附之珠粒,也可用金刚结代替,目的是防止记子滑落。
一些人认为使用念珠的材料不同,所获得的功德也不等同,这样的说法恐怕有欠妥之处。佛教特别强调心念纯净和对三宝的诚心。不管材料是否尊贵,持珠诵念时诚心才是最重要的,若仅仅以材料而论功德,则不符合佛法的本义。佛教指引人们去除贪嗔痴,念珠只是帮助人们修行的工具,落实到根本,还是与心念相关。